中国传统插花形成与发展
发布时间:2020-02-28 01:07:29 2237次浏览


      周初至春秋战国(公元前1100年至前300年),我国先民就已将花草集成束,用于祭祀、礼宾的活动当中,表达对神祀的崇敬之情和对宾客的尊重,是“礼”的重要形式。在日常生活中,以花草装饰发髻、佩戴花草来装饰仪容,美化自身,并在居室、游船、车辇上悬挂鲜花芳草,以美化环境、烘托气氛。如《楚辞·九歌·礼魂》中记载:“成礼兮会鼓,传芭①兮代舞。”描写了祭典结束后,鼓乐声起,女子手持花束载歌载舞完成送魂仪式的场景。《楚辞·九歌·山鬼》中描绘:“若有人兮山之阿,被薜荔②兮带女萝③。既含睇兮又宜笑,子慕予兮善窈窕。乘赤豹兮从文狸,辛夷④车兮结桂旗。被石兰⑤兮带杜衡,折芳馨兮遗所思。”讲述山中女神出行时,不但身上戴满鲜花,连车轿上也用鲜花芳草装点一新,美不胜收。

1582815443723871.jpg        秦、汉至魏、晋、南北朝时期,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初级发展期。此时,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折枝花的直接应用,而是将自然界的美丽景致引进室内,常伴身边,因此便有了容器插花的意念。


1582815632938668.jpg

       公元581~960年隋、唐、五代时期,传统插花的兴盛发展期。政局稳定,经济繁荣,文化艺术成就辉煌,为插花艺术的兴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,插花的普及与发展覆盖社会各个阶层,形成多种形式,寺观、宫廷、民间、文人插花初步齐备,具有代表性的瓶、盘、篮、缸、筒、碗六类容器插花形式亦较齐全,相关插花著作问世,如欧阳詹(唐中期晋江人)的《春盘赋》、罗虬(唐末台州人)的《花九锡》。插花程序十分讲究完备,如唐代罗虬在《花九锡》中将宫廷插牡丹花的九个程序称为“九锡”,寓意这个过程就像帝王赐给大臣的九件器物一样是至高无上,不容擅动的庄严仪式。
       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。至明朝,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,并有插花专着问世,如张谦德着有《瓶花谱》,袁宏道着《瓶史》等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,已达鼎盛时期,在技艺上、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;在风格上,强调自然的抒情,优美朴实的表现,淡雅明秀的色彩,简洁的造型。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、发展和普及。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,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。一直到改革开放后,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追求文化生活,插花艺术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。

1582817379564465.jpg